前不久,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的明信片展柜突然被打开了。只见馆长贺金嘉戴着专用手套,正小心翼翼地从馆藏的一排排明信片中,取出一张用德文书写的明信片,呈现在一位德国友人面前。博物馆的展柜究竟为何会破例打开?这张明信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故事?听小编为您详细道来。
去年年底,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正式开馆。自打开馆,馆里珍藏的1800余件文物就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参观者。今年9月份,馆里迎来一位特殊的德国客人——国际园艺学会城市园艺与风景园林委员会主席、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教授戈尔特·格罗宁。
“这位德国教授看得特别仔细,当天早上9点,他就在陪同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馆里。”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馆长贺金嘉回忆说,馆里的每一件文物、每一份资料,他都挨个详细观看,还不停地跟翻译交流,一直到中午吃午饭的时间。午饭过后,他又开始细细参观。
就是在这样细致地观看、讲解过程中,在明信片的展台前,格罗宁教授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一张明信片上,他近距离地观看着每一道笔触。突然,他指着这张明信片,表情很激动,与翻译不停对话。
“虽然我们听不懂德语,单从老人的表情上,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好像发现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。”贺金嘉说。在翻译的讲解下,他们得知,原来这张明信片上的署名是其家族中的一位长辈。
“根据翻译的转述,明信片的寄信人是这位德国人的祖父一辈中的老人,曾经在百年前参军,跟随德国东亚舰队,在青岛驻扎时期寄出的明信片。辗转迂回,这张从青岛寄出的明信片又回到了它的寄出地。”贺金嘉说,他们根据翻译的转述了解到,明信片是寄给当时德国一名园林设计师的,他极有可能参与了德占青岛时期的城市规划,与之相关的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。
应格罗宁教授的请求,在经过请示后,博物馆在采取相应文物保护措施的前提下,破例打开柜子,让他近距离地感受了这百年前的信息,这才有了开头打开展柜的一幕。
后来,格罗宁教授回国后,还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,提供给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,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资料,同时他还希望就德占时期的青岛城市规划,进行进一步的学术交流。
据悉,目前,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馆藏明信片有五百余张。贺金嘉说,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馆里珍藏文物的背后故事,也欢迎捐赠者捐献有见证岁月的老物件。